日期:2025-08-02 10:09:31
编者按
按照惯例,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,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。上半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,实现了5.3%的平稳增长。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、内部风险挑战增多的局面,下半年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备受瞩目。对此,围绕财政收入、固定资产投资、产业经济、对外开放、创新动能、地区经济六个维度,中国经济时报邀请国家高端智库等权威机构专家,研判上半年经济形势,展望下半年政策走向。
核心观点
下半年,要抓住地区经济运行中的新亮点、新趋势,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,加强针对性施策,破除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等关键任务上的畏难情绪,激发各地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,形成各地区优势互补、竞相发展格局,推动地区经济向好运行。
2025年上半年,特别是二季度以来,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加大,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增加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宏观政策精准发力,地区经济顶住压力稳定运行,五个新态势新亮点增强发展信心,展现了我国经济强大韧性和抗冲击能力。
一是经济大省投资结构持续优化。2024年GDP前十位的省份制造业投资实现较快增长,带动投资结构优化。2025年1—5月,除广东、江苏外,8省份制造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速。其中,河南增速超过30%、较一季度加快9.3个百分点。高技术制造业快速成长拉动制造业投资,比如江苏铁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5.8%、6.9%,分别快于同期制造业投资21.7个百分点、2.8个百分点。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设备购置投资快速增长,如,河南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47.2%,快于同期制造业投资16.4个百分点。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,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作用进一步凸显。目前,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、四川、河南6个省份,有5个省份GDP同比增速超过了全国5.3%的水平。6省经济总量合计达29.43万亿元,约占全国44.6%。
二是二、三线城市和县域消费活跃。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带动下,二、三线城市迎来换车潮、换机潮、家具家电更新潮。比如2025年1—5月,贵阳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、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3.4%、46.8%,银川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、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3.4%、26.3%、17.4%,呼和浩特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、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明显,分别增长127.0%、17.4%。县域下沉市场成为消费“新蓝海”。2025年 1—5月,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.4%,增速比城区高0.6个百分点,县乡消费品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2024年同期提高0.1个百分点。“奔县游”带动一批宝藏小城火热出圈,美团数据显示,端午假期县城景区订单大幅增长428%,古村古镇订单增长112%。
三是动力源地区有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。在京津冀地区,2025年1—5月,北京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7.2%,新能源汽车、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.5倍、24.8%;天津电子计算机整机、服务机器人、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58.3%、26.1%、28.4%。在长三角地区,5月当月,江苏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汽车制造业,铁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;浙江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4.6个百分点、4.2个百分点;安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.3%,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超过60%。在粤港澳大湾区,2025年1—5月,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1%、30.2%,新能源汽车、智能手机、集成电路、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增长均超过20%。
四是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。2025年1—5月,中部6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,除山西外增速均超过8%。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中部五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速。2025年1—5月,江西、湖北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2.2个百分点、1.9个百分点,安徽、河南5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2.9个百分点、2.7个百分点。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突出。2025年1—5月,安徽、江西、湖北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14个百分点、5.9个百分点、9.3个百分点,江西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53.6%,安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。5月当月,湖南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.5%、20%、18.4%,河南汽车制造业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.7%、20.3%。
五是外贸大省新动能加速形成。外贸势头好于预期。尽管美对等关税政策扰动全球贸易,但我国果断打出反制组合拳,有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,外贸好于预期。在新兴市场开拓及新动能驱动下,2025年1—5月,除北京、福建、上海外,2024年外贸规模前十位的省份进出口总额增速均跑赢全国。其中,河南、安徽分别快于全国24.5个百分点、12.9个百分点,浙江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.7%、居全国首位,广州增长17.7%、在GDP十强城市中领跑。对非美地区贸易快速增长。河南、安徽、上海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快于全国12.4个百分点、11.9个百分点、7.2个百分点、5.7个百分点、4.7个百分点、4.5个百分点,安徽、江苏对东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2.9%、22.7%,上海对非洲进出口总额增长31.5%。外贸新业态催生新动能。河南、广东、山东保税物流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快于全国33个百分点、9个百分点、2.1个百分点,安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3.7%;浙江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增长22.2%、占全国市场采购出口的74.7%,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.1个百分点。
但也要看到,当前外部环境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,经济大省稳投资、一线城市稳消费稳中承压,部分地区产业创新滞后恐形成新的区域发展分化。下半年,要抓住地区经济运行中的新亮点、新趋势,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,加强针对性施策,破除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等关键任务上的畏难情绪,激发各地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,形成各地区优势互补、竞相发展格局,推动地区经济向好运行,确保“十四五”顺利收官。
(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)
杠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